結構封頂、隧道合龍、架梁成功 大灣區(qū)重大交通基建項目密集“上新”
6月19日,亞洲最大的TOD綜合交通樞紐之一——新建廣州白云站站房鋼結構整體完工,正式全面封頂;
同日,海上“小蠻腰”——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高欄港大橋首榀鋼箱梁架設成功,項目轉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6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qū)最大的航空樞紐工程——廣州白云機場T3航站樓項目首榀鋼結構網架完成提升;
6月11日,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終接頭順利推出,“海底長城”合龍……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qū)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紛紛迎來重要節(jié)點,海陸空多路并進,重點項目密集“上新”,現(xiàn)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不斷提速。
“軌道上的大灣區(qū)”持續(xù)上新
隨著最后一榀鋼結構桿件拼裝完成,新建廣州白云站于6月19日正式封頂。接下來,廣州白云站將全面進入室內外裝飾裝修階段。按照計劃,整個項目將于今年年底竣工。
作為廣州鐵路樞紐“五主四輔”中的主要客站之一,廣州白云站總建筑面積約45.3萬平方米,將引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廣湛高鐵等線路,同步配套6條地鐵線路等多種交通接駁設施及公共空間。
“廣州白云站建成后,將成為站城融合、交通綜合、功能復合、生態(tài)結合、智能統(tǒng)合,具有嶺南特色的全新TOD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睆V鐵集團站房建設指揮部工程三部部長聶楠說。
據介紹,廣鐵集團運輸系統(tǒng)正著手研究線路鋪排計劃,優(yōu)化鐵路運能,使廣州白云站順利承接廣州站和廣州東站全部普速客運業(yè)務,進一步推進“高鐵進市區(qū)”的進程,突破廣州鐵路樞紐運能瓶頸,為構建和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qū)”、促進大灣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起到“助推器”作用。
當前,“軌道上的大灣區(qū)”新圖景仍在不斷“上新”。6月11日凌晨4時,被譽為我國“超級高鐵”項目的廣湛鐵路梅江特大橋跨梅江連續(xù)梁順利合龍,廣湛鐵路茂名段所有連續(xù)梁主體施工全部完成。
日前,廣州市大灣區(qū)辦常務副主任、市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牟治平表示,將力爭今年9月底建成開通廣汕高鐵,推進廣湛高鐵、深江鐵路建設,盡快開工建設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lián)絡線等項目。此外,將推進廣佛西環(huán)、南珠中城際、佛穗莞城際等項目落地,加速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qū)”,進一步提升廣州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100公里“黃金內灣”加速“縫合”
6月19日下午6時左右,經過近4小時的持續(xù)定位和掛鉤,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高欄港大橋首榀鋼箱梁架設成功,標志項目轉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黃茅海大橋主跨徑2×720米,全長2200米,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橋。該工程預計于2024年4月鋼箱梁合龍,2024年年底建成通車。建成后,黃茅海大橋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qū)跨海跨江通道群。
6月11日上午8時左右,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終接頭順利推出。2018年4月,海底隧道沉管鋼殼試驗段開工,5年后,這座“海底長城”終于合龍,深圳和中山兩市在伶仃洋海底實現(xiàn)“牽手”,又一次刷新了大灣區(qū)海底工程的世界紀錄。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順利合龍,為打造環(huán)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提速。同時,為深中通道沖刺2024年通車目標邁出重要一步。”廣東交通集團董事長鄧小華表示。
深中通道是串聯(lián)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世界級跨海工程,也是粵港澳大灣區(qū)核心交通樞紐工程,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該項目通車后,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將從現(xiàn)在的2小時縮減為約20分鐘。
當前,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深江鐵道、廣深港高鐵……多條跨江通道橫跨江面,珠江兩岸“牽手”頻密。
繼深中通道后,橫跨珠江口的又一條重要交通大動脈——深珠通道(即“伶仃洋通道”)也從“胎動”進入行動。不久前,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發(fā)布《伶仃洋通道珠海側公路工程方案設計研究項目招標公告》,這意味著,深珠通道的雙側走向已經明確。今年上半年,深珠通道從圖紙規(guī)劃到前期研究、設計招標的項目進程已經加速。
大工程有“大智慧”
在廣州白云站的工地上,建筑機器人“大顯身手”,成為建設現(xiàn)場的一道風景線。
針對廣州白云站異形鋼結構體量大、節(jié)點多、懸挑遠,特殊環(huán)境作業(yè)范圍廣、各專業(yè)交叉作業(yè)多、高空作業(yè)風險大等難點,中鐵建工集團項目團隊首次試用了“無軌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機器人”。
“廣州白云站項目是全國首個大規(guī)模運用機器人進行施工的鐵路工程項目,施工全過程已累計試用了包括無軌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機器人、地面整平機器人、地面抹平機器人、地庫抹光機器人等在內的18種智能機器人!敝需F建工集團廣州白云站項目經理鐘萬才介紹說,這些建筑機器人的使用,成為數字化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建筑行業(yè)實現(xiàn)應用的試點案例。
“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發(fā)展,是我們創(chuàng)造新動能、打造新優(yōu)勢、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睆V鐵集團站房指揮部綜合部副部長莫崇杰說。
在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現(xiàn)場,施工方介紹,針對T3航站樓主樓結構的整體造型特點,工程建設指揮部與參建單位以智慧建造為核心,運用先進施工工藝和BIM技術手段,攻克了高大支模、超長混凝土結構、大型空腔預應力梁結構、花冠柱等難題,提前識別大范圍跨內變標高復雜節(jié)點30余處,通過加強現(xiàn)場指導施工,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打開BIM信息化管理平臺,綜合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塊功能齊全,“施工日志”界面詳細展示了施工部位、內容情況以及材料機械設備使用說明等實時信息。
黃茅?绾Mǖ理椖拷M自主研發(fā)了數字化制造管理平臺。黃茅?绾Mǖ理椖靠偣こ處熤斐f:“項目利用大型數控設備加工的高精度零件,通過板單元智能化焊接流水線制造,保障鋼箱梁的匹配精度和焊縫焊接質量,再由鋼箱梁智能化涂裝生產線的機器人實現(xiàn)智能打砂、自動噴漆,提高鋼箱梁外表面油漆的粘結力和光澤度,給鋼箱梁披上‘防護外衣’,最后由無卡痕吊具吊裝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