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保險產品 中國太保護航綠色經濟
中證網訊(記者 黃一靈)在雙碳目標下,近年來,包括中國太保在內的保險企業(yè)正在持續(xù)發(fā)力綠色金融,其中,綠色保險成為重要抓手。
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來到浙江寧波,探索當地綠色保險的發(fā)展路徑。魚翔淺底、白鷺翩飛,走進浙江寧波杭州灣濕地公園,便是這樣的一幅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畫卷映入眼簾。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具有涵養(yǎng)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jié)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與海洋、森林并列稱為地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其儲碳總量占陸地生態(tài)系統的35%,是碳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物質基礎,但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濕地被破壞,進而導致其固碳能力和生態(tài)價值下降。
保護“地球之腎”,金融力量也義不容辭。早在2022年,中國太保產險承保的全國首單濕地碳匯生態(tài)價值保險在寧波前灣新區(qū)試點落地,為前灣新區(qū)杭州灣濕地提供碳匯損失風險保障,也填補了國內濕地碳匯保險(碳匯保險是以碳匯損失計量為補償依據的創(chuàng)新型地方特色農業(yè)保險產品)的空白。
近年來,碳匯保險并不罕見,國內主要保險公司都開展了碳匯相關保險產品的探索,主要包括森林、草原等。為何國內濕地碳匯保險直至2022年才落地?據中國太保產險杭州灣支公司副總經理(主持工作)龔拓介紹,碳匯保險的定價比較困難,對于草原、紅杉林等自然生態(tài)系統固碳能力的測算,業(yè)內已有一定的方法論,而濕地除了正常的綠色植物以外,還包含藻類等,實際很難確定它的儲碳能力。為此,中國太保聯合瑞士再保險,共同探索形成對濕地的固碳能力的方法論,厘定出相應的保險費率,最后形成了濕地碳匯保險產品。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目前無論是森林,還是草原或者濕地,在碳匯保險中,指數保險產品居多。由于指數保險的理賠依據并不是被保險對象發(fā)生的實際財產損失數額,在定損難的背景下,指數保險模式對于理賠而言更加方便,因此近年來,指數類保險成為財險公司創(chuàng)新產品研發(fā)的重要方向。
“碳匯保險可以暫歸于農險領域,采用指數形式對于投保人和保險公司而言都更加公平公正,因為碳匯量的測算比較抽象,也很難估算,成本還高。拿上述濕地保險舉例,目前來看測算成本是倒掛的,如果我們委托第三方來測算成本遠高于直接賠付金額?!敝袊.a險杭州灣支公司業(yè)務管理員鄭墩稱。
談及碳匯濕地保險的創(chuàng)新點及未來發(fā)展方向,龔拓表示,“目前,這一指數保險的致災因子只選取了干旱和臺風,未來還可能增加火災、極端自然災害等其他因子,公司還將不斷完善保險創(chuàng)新。而在承保區(qū)域上,下一步有望擴展至杭州灣其他濕地,探索將濱海濕地也納入保障范圍?!?/p>
除此之外,寧波在“藍碳”上也持續(xù)發(fā)力。藍碳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也被稱為海洋碳匯。今年3月,中國太保產險寧波分公司與寧波產權交易中心簽訂全國首單碳賬戶綜合保險。據悉,該險種聚焦于碳賬戶在登記、運營過程中的人為過失和系統安全風險,承保碳資產登記責任、碳賬戶網絡安全責任和碳資產賬戶安全責任,為碳賬戶系統安全、平穩(wěn)、順利的運營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現在全國藍碳交易都處于探索的階段。”寧波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介紹稱,在碳賬戶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中,引入保險產品能夠給賬戶管理的安全性更多地賦能,確保交易過程當中各個參與主體的權益和合規(guī)性,從而確保交易各方主體的權益,同時也有利于下一步的創(chuàng)新。
目前,藍碳碳匯的方法學沒有全國統一標準。在上述負責人看來,未來隨著海洋碳匯的測算方法更加健全完善,包括整個交易流程更加健全,那樣就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后續(xù)在碳匯的交易中就可以有更多應用場景可以跟保險產品結合。